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

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朗读

林中空寂舍,阶下终南山。

高卧一床上,回看六合间。

浮云几处灭,飞鸟何时还。

问义天人接,无心世界闲。

谁知大隐者,兄弟自追攀。

译文

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,阶下是那连绵的终南。

高卧在绳床之上,放跟望天地之间。

浮云处处幻灭,飞鸟几时飞还。

问义时天人相接,无心间世界清闲。

有谁知这真正的隐者,让我们兄弟追随相伴。

注释

青龙寺:位于长安之东南,《长安志》:“南门之东青龙寺,本隋灵感寺,582年(开皇二年)立。”青龙寺北枕高原,前对南山,为登眺之绝胜之地。

空寂舍:僧人所住的房子。《维摩经》:“毕竟空寂舍。”鸠摩罗什日:障蔽风雨,莫过于舍;灭除众志,莫过于空。空为理宗,以为常宅也。

六合:天地四方。

飞鸟何时还:这一句用陶渊明《归去来辞》‘‘云无心以出岫,鸟倦飞而知还”句意。

大隐者:不拘归隐形式而心意真正隐遁的隐者。王康琚诗云:“小隐隐林薮,大隐隐朝市。”

参考资料:

1、蒋述卓《禅诗三百首赏析》(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),2003年3月第1版,第15页

  诗人王缙出生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家庭。其母、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极深。然而王缙一生又一直做着大官。如何解决这仕与隐、入世与出世的矛盾,王缙找到了一条途径,即做一个不拘外在形式、而求心灵解脱的大隐者。这首游青龙寺的诗作便表现这种倾向。青龙寺,原本是远离长安城的一个清静之所,但王缙却不写它的僻静。诗中先是烘托隐者的气度,然后以浮云与飞鸟写世界的喧嚣,再写这位大隐者由于得道而与天地相通,既然他无心于人事,那不论他身处何方,都会是清静的境界。王缙借昙壁上人写出自己的理想。这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信仰态度,它使世人想起六祖慧能对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张:“若欲修行,在家亦得,不由在寺。”

王缙

王缙(700-781),字夏卿,本太原祁人,后客河中,唐代诗人,尚书右丞王维之弟。少好学,与兄王维,俱以名闻。举草泽文辞清丽科上第,历拜黄门侍郎,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终太子宾客。文笔泉薮,善草隶书,功超薛稷。大历十年(775年)元载所撰唐赠兵部尚书王忠嗣碑,为其所行书。卒年八十二。王缙遗作不多,散文只有表、碑、册等体,意义不大,诗作与王维的风格相似,具有一种平淡清新之美。事迹收录于《金石录》《唐书本传》《述书赋注》。 ...

王缙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石头王气藉公扬,突尔县车鬓未苍。供茹芝探四皓紫,欲分金乏雨疏黄。

勒名鼎上虫鱼瘦,赐浣湖中烟月长。只恐东山栖不稳,九州转运苦戎羌。

()

杨林今日是昭关,白首拘留未得还。渔父浣纱浑不见,断肠今古泪潺湲。

()

斗鸡击剑邺王台,万古英雄死不埋。

子去悲歌宜有和,露萤白首亦常材。

()

风吹醉面出南州,两行红裙立马头。

已过落花时节晚,不须再拜苦相留。

()

我本陆沈久,幽栖意自宜。心清知俗远,地僻讶春迟。

种竹先留径,移花欲傍池。门前剡溪棹,来往更无期。

()

曲江风度冠时俦,讲席青毡尚褐裘。云表鹏抟期直上,雪泥鸿印纪同游。

一堂弦诵胡安国,万卷琅环李邺侯。记得春江风雨夜,携尊话到四更筹。

()